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
位于贵州南部边陲红水河畔的罗甸县,这里山高谷深,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的核心区,是珠江流域的上游生态屏障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面对土地资源劣势,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可持续转变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,是罗甸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必考题。
近年来,罗甸因地制宜,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,积极破题,通过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,引导群众利用荒坡大力发展柑橘、优质李、杨梅、火龙果等经果林种植,实现了石山变青山,荒山变“花果山”的喜人变化,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。
三月花海,四月的樱桃、五月的杨梅、六月的蜂糖李、七八九月的火龙果、葡萄、芒果、小米蕉,十月的脐橙等,曾经的罗甸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果园,“水果王国”罗甸让人们一年四季均可实现水果自由。
行走在罗甸城乡,绿意葱茏、瓜果飘香,一抹抹绿色让人流连忘返,一片片果园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,生态红利正让当地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。
目前,罗甸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,投产面积16.5万亩,预计产量19万吨,产值14.2亿元。罗甸正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底,实现产业发展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“双赢”。
樱桃:3000余亩产值1000万元
一树樱桃带雨红,摘下盘中颗颗香。
4月,当北方被一波波寒潮紧逼的时候,罗甸3000余亩樱桃已悄然上市。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缀满枝头,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,令人垂涎。
由于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加上优质的土壤质地,造就了罗甸樱桃色泽鲜艳、果实饱满、口感极佳的优点。每年罗甸樱桃一经上市,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,各地的收购商也纷至沓来。
“今年樱桃产量好,游客爆满,还有很多外地收购商前来收购,为了抢抓时节采摘和满足收购商的需求,我们聘请本地村民40余人帮忙采摘,每人每天100元,一天可以采摘2000余斤。”木引镇云保村樱桃种植户杨昌兴原来在广州一带跑业务,2012年,心系家乡发展的他放弃年薪8万元的待遇,选择返乡创业,流转100亩荒山种植樱桃并获得成功。据介绍,杨昌兴的种植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季节性务工年600多人次,群众务工收入6万余元。同时在他的带动下,云保村15户脱贫户也种植樱桃200余亩,户均年增收2到3万元。
在木引镇,像杨昌兴一样利用荒山资源发展樱桃特色水果种植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地处罗甸县石漠化核心区的木引镇,通过“政府主导+大户带动”的模式,把樱桃种植打造成农业产业化强镇的一大支柱产业。目前全镇共种植樱桃产业1300亩,季节性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2600余人次,务工收入260余万元。
近年来,罗甸县通过“政府主导、大户带动、合作社运行”等模式,鼓励群众种植樱桃,主要种植区域在木引镇、逢亭镇、龙坪镇等。目前,罗甸县种植樱桃3000余亩,年产量达50余万斤,产值1000余万元。
杨梅:1.6万亩产值3200万元
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值千金。
在罗甸县边阳镇交砚村“罗甸谭家洪四季生态果园”里,一颗颗成熟的杨梅红得发紫,吸引着各地的收购商们前来“抢购”,实现产销两旺。
“我的四季生态果园有150亩,种有枇杷、杨梅、黄金李、冬桃等,现在挂果的杨梅有20多亩,今年杨梅有个十多万元收入。”基地负责人谭家洪喜笑颜开地盘算着丰收账。
罗甸谭家洪四季生态果园采取“基地+农户”的种植模式,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实现了就业增收。基地常年聘请务工村民4人,月务工收入3000元以上,带动交砚村及周边村寨群众季节性务工每年1600余人次,务工收入16万元。
“以前我们这些都是荒山,后来我们通过调整产业,现在变成了经果林,我们村的主打产业有杨梅,蜂糖李等,现在发展经果林老百姓收入增加了,发展的积极性也很高。”交砚村党支部副书记龙宗良说,以前这些石漠化区域,只能种植玉米等低效作物,现在改种成了经果林,经济效益明显。当前全村种植杨梅、蜂糖李、樱桃等经果林2500余亩,挂果面积700余亩,年产值500余万元,种植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。
近年来,罗甸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,变荒山为果林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推广杨梅种植,大大提高了群众种植积极性。目前,罗甸县种植杨梅1.64万亩,挂果面积1.2万亩,今年,预计实现产量0.64万吨、产值3200万元。
蜂糖李:2.3万亩产值1.9亿元
李子熟透皮鲜红,品尝一口满口香。
6月,素有“李中黄金”的蜂糖李闪亮登场。罗甸县木引镇水井村蜂糖李基地里,一颗颗硕大、饱满、金黄的蜂糖李压弯了枝头。
“今年蜂糖李果子个头大,产量又高,而且价格又好,果子还没上市之前,老板都全部订购了,销路不愁,今年又是个丰收年。”不愁销路的种植户尤英峰总是满脸笑容。
2018年,尤英峰在水井村流转了200多亩荒山开始种植蜂糖李,每年带动当地村民季节性务工10多人,务工支出近8万元。目前他的种植基地蜂糖李挂果面积120余亩,产量3万余斤,产值60万余元。
近年来,罗甸县依托“天然温室”气候优势,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,以“引企业到村、引技能到户、带增收到人”为抓手,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带动农户发展种养殖业,同时,采取“线上线下”联动的方式促进销售。蜂糖李产业已经成为罗甸县继脐橙、火龙果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。
据了解,今年,罗甸县李子种植面积3.48万亩,主要品种有蜂糖李、五月脆、贵妃李、半边红等,投产面积2.3万亩,预计产量1.8万吨,产值2.24亿元,产业覆盖农户3050户、12200人,其中蜂糖李种植面积2.3万亩,投产面积1.5万亩,预计产量9500吨、产值1.9亿元。
火龙果:3.5万亩产值3亿元
7月初,“中国火龙果之乡”的罗甸火龙果粉红登场,3万亩火龙果陆续成熟上市。果农们忙着采摘第一批果子供应市场,曾经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。
“基地采取标准化种植火龙果500亩,第一批果子估计有五六万斤,全年估计有70万斤,产值在200万元左右。”实现家门口就业的茂井镇茂井村村民王义辉,自茂井村火龙果基地2020年建成以来,他便作为基地管理员“以园为家”,对今年基地火龙果丰产丰收显得信心满满。
据介绍,茂井村火龙果种植基地采取“政府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通过土地流转、利益联结分红和带动就业等方式持续助民增收,每年实现利益分红20余万元,覆盖农户198户,平均每月带动本地就业20人,年务工工资总额70余万元。
“火龙果属于耐旱作物,特别适合罗甸地理环境生长,经过这20年的培育选优,我们的火龙果技术得到基本完善和加强,罗甸火龙果的品质和口感、糖分都达到了最佳。”据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石景松介绍,近年来,罗甸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通过改良品种、绿肥种植、大数据监测等措施不断提升火龙果品质,让火龙果产业不断迭代升级,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目前,罗甸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3.54万亩,挂果面积3万亩,今年,预计产量3.9万吨,产值3亿元。
果肉紫红色、风味独特、香甜可口的罗甸火龙果向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2014年罗甸火龙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2015年罗甸获得“中国火龙果之乡”荣誉称号。
脐橙:3.5万亩产值3.35亿元
时下,正值罗甸脐橙管护的关键期。在罗甸县各个脐橙种植基地里,果农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病虫害防治和除草作业。一颗颗绿油油的脐橙挂满枝头,在阳光下“蓄力生长”,丰收在望。
每年10月,罗甸脐橙便进入采摘季,漫山的果园里将一片金黄,一个个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显得格外喜人。
罗甸柑桔产业种植历史悠久,在清光绪年间曾作为朝廷贡品, 20世纪80年代初,罗甸开始规模化引进种植,主要栽植品种为纽荷尔脐橙,该品种具有果型美观、成熟期早、丰产性好、品质优良、适应性强等特点。1990年,罗甸脐橙通过“绿色食品”认证,取得了“绿色食品”标志使用权,同年,罗甸县被评为“南亚热带作物名优生产基地”和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”。
“脐橙产业是我们八一村的支柱产业,种植面积达4000亩,进入丰产期2000亩,年产量达400万公斤,产值近2000万元。”去年,中央级媒体在罗甸县龙坪镇八一村直播脐橙采收,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壮有幸为脐橙代言。
在罗甸,像八一村的水果种植大村不在少数。逢亭镇上隆村兴隆源脐橙种植基种植脐橙1130亩,常年在基地务工60余人,务工总收入150余万元;2016年引进的木引镇海升丛里柑橘园采取“企业+村合作社+入股分红”的模式,吸纳当地400多民村民进园务工,每天平均用工量达到140人,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。
近年来,为提高农户经济效益,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罗甸县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,鼓励支持群众积极参与发展脐橙种植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脐橙产业发展模式,并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脐橙种植管理、加工销售务工,实现“产业+就业”帮扶全覆盖,同时,通过引导果农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,让果农持续稳定增收。
今年,罗甸县脐橙种植已达3.47万亩,主要种植纽荷尔、华脐橙等品种,投产2.9万亩,预计产量达4.18万吨,产值达3.35亿元。(王孝文)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